四、现代文献中的太平花

时间: 2016-08-30 来源: 点击量:

  太平花不失当年色 

  (原载《北京名园趣谈》) 

  现代·金梁 

    

  太平花的故乡在剑南(四川剑阁以南),到了宋朝作为贡品运入宋都汴梁,种植御花园中,宋仁宗赵祯命名为太平花。金兵攻破汴梁后,太平花被劫到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时,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全被焚毁,只有长春园中幸存两丛。1886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了排云门前。到了清末,由于慈禧和隆裕两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常以太平花赠给王公、大臣,北京城里官家私宅才开始有了太平花。北京城里的太平花,由于是多年丛种,生长缓慢,干细如指,不易成树,所开花朵也逐渐演变成了单片小白花。然而,太平花仍不失当年姿色。 

    

    梁(1878—1962):现代著名学者。号息侯,又号小肃,晚号瓜圃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寄居北京。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民政部参议、奉天旗务处总办、奉天新民府知府、奉天清丈局副局长、奉天政务厅厅长、蒙古副都统等。民国成立后,任清史馆校对。后经张作霖保荐,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九一八事变后来津,与清朝遗老组织俦社”“城南诗社等各类团体。曾为大公报撰社评。工书法,擅篆、籀。著述丰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典守沈阳故宫古物。1949年后迁居北京,在国家文物部门任顾问等职。著又《四朝佚闻》《清帝后外传外纪》《黑龙江通志》《奉天通志》《瓜圃丛刊叙录》《增辑辛亥殉难记》《近世人物志》《满洲秘档》等。 

    

  大觉寺(节选) 

  1999522日) 

  当代·季羡林 

    

  我为什么对大觉寺情有独钟呢?这问题提得很自然;但又显得颇为突兀。我似乎能答复,又似乎还不能。 

    …… 

    过了不过个把月,我又一次来到了大觉寺,这次同来的有侯仁之、汤一介、乐黛云、李玉洁等人,我们第一次在这里过夜。侯仁之和我两个老头儿,被欧阳旭安排在明德轩所谓总统套房中。既曰总统,必然华贵。我是个上不得台盘的人。平生不想追求华贵。我曾在印度总统府里住过。在一间像篮球场那样大的房间里,一个卧榻端端正正摆在正中央。我躺在上面,四顾茫然,宛如孤舟大洋,海天渺茫,我一夜没有睡着。今天又要住总统套房,心里真有点嘀咕。此时玉兰已经绿叶满枝,不见花影,而对面的一棵太平花则正在疯狂怒放,照得满院生辉。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围坐在太平花下,上天下地,闲聊一番。寂静的古寺更加寂静,仿佛宇宙间只有我们几个人遗世而独立,身心愉快,毕生所无。走进总统套房,居然一夜酣睡,真如羲皇上人矣。 

    第二天,我照例四点起床,走出明德轩。此时晨曦未露,夜气犹存,微风不起,松涛无声。太平花似乎还没有睡醒,玉兰之王的绿叶也在凝定不动。古寺中一片寂静。只有屋脊上狂窜乱跳的小松鼠,跑来跑去,络绎不绝,令人感到宇宙还在活着,并未寂灭。我一个人独立中庭,享受了生平第一个恬谧甜蜜的早晨,让我永世难忘。 

    …… 

    我现在希望得到的是一片人间净土,一个世外桃源。万没想到,我又于无意中得到了净土和桃源,这就是欧阳旭在大觉寺创办的明慧茶院。我每次从燕园驱车往大觉寺来,胸中的烦躁都与车行的距离适成反比,距离愈拉长,我的烦躁愈减少,等到一进大觉寺的山门,我的烦躁情绪一扫而光,四大皆空了。在这里,我看到了我的苍松、翠柏、丁香、藤萝、梨花、紫荆,特别是我的玉兰和太平花,它们都好像是对我合十致敬。还有屋脊上窜跳的小松鼠,也好像对我微笑。我想到我前不久写的那一幅对联: 

屋脊狂窜小松鼠 

满院开满太平花 

  不禁心旷神逸,虽古代桃花源中人,也不得不羡慕我了。 

    

  季羡林19112009):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故宫(节选) 

  现代·朱家溍 

    

  故宫位于北京的中心。故宫二字家喻户晓,所有到北京的中外游人,无一不想先睹为快。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故宫,映着日光,只见一片黄金、白玉的宫殿由南向北延伸,高低起伏,左右呼应,对称划一;庄严、雄伟、幽深、静穆,它是那样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游览,去探求。 ……  

     

  钦安殿的东南隅,为绛雪轩。原来此轩前有数株海棠,故轩以绛雪得名。花初经雨红犹浅,树欲成荫绿渐稠。这是乾隆帝写在轩内的一联。现在海棠早已不存了。轩前琉璃花台中除点缀湖石、散植花木以外,迎轩植太平花一丛。此花芳香馥郁,花办尤为洁白,花开时层层叠叠,还保留一些的色彩。 

  与绛雪轩对立的是西部的养性斋,平面呈字型。上下二层的楼,楼前月台,楼上回廊四出;楼外湖石环抱,石径掩映于丛碧中。逊清皇帝溥仪曾在此斋从英国人庄士敦学习英文。 

    

  朱家溍19142003):当代著名学者。字季黄,浙江萧山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孙,从小在北京长大。其父朱翼庵,名文钧,1902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就读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毕业归国后出任财政部盐务署署长。由于家学渊源,所以对中国的古籍碑帖有较多的了解,早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被聘为专门委员。书香门第的朱家除了四壁图书外,也陆续收藏了很多各类文物。中国有一份在收藏界很出名的杂志叫《收藏家》,该刊自创刊号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连载《介祉堂藏书画器物录》、《欧斋藏帖目录》和《六唐人斋藏书录》。 

    

  王世襄夫妇回忆往事(节选) 

  (原载2012725日《南方周末》) 

  当代·扬之水 

    

  194112月,燕京停学。王先生的父亲不愿意他坐在家里吃闲饭,又怕留在北京会被日本人逼着任伪职,遂打发他去了重庆(一路坐架子车,艰苦万状)。 

  临行把家里养的太平花端了一盆送给师母,请她帮忙浇水。 

  王在四川给师母写了好多信。师母说,当初其实就是爱他的字,小楷俊逸,曾经裱了一个册页,现在还留着呢。师母说,我就给他回了两封信。其中有一封就是告诉他,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浇水,活得很好,但愿生活也能像这太平花。 

  先生后来坐了美国的军用飞机回到北京,不久两人就结婚了。 

    

  扬之水1954  ):浙江诸暨人,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等。讲过的《诗经》选读获得好评。考据精确,言辞优美,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2010年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释古之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宫廷奇葩与太常寺仙蝶(节选) 

  现代·张淑媛 

    

  北京庭院、庙宇、私人花园所栽花草多姿多彩,宫廷、官署所植花木更是异彩缤纷,除去春牡丹芍药、夏荷花秋菊桂这些富贵馨雅的繁花外,也还有一些为外界罕见的花草植物。 

  首先该提到紫禁城御花园中绛雪轩前的绛雪花。 

  绛雪花又名太平花,原本生于四川省剑阁以南地区,喜温暖潮湿气候。花开十分繁盛,似桃四出,千百苞骈萃成朵,颜色鲜红,远望重重叠叠、团团簇簇,如霞如霭、如火如莱,十分美观。自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观赏花卉,太平花三字就是宋仁宗赵祯赐予的。金兵攻陷汴梁,将太平花与其他异石珍卉掠至中都,北京才开始有了这一珍贵南方花种。金退出北京后,太平花散落于官宦贵族花园中。 

  清时,太平花在西郊的皇家园囿畅春园、圆明园展露姿容。后来这一珍卉又被栽入紫禁城御花园内绛雪轩前。 

  喜好吟咏诗文的乾隆帝常与群臣在轩内赏花诵诗,抒发雅兴。隆裕成为太后以后,也常在此轩内休憩。 

  由于是皇家御花园花卉,也就带上了皇家恩宠色泽。慈禧、隆裕常将绛雪花赏赐予王公大臣,王公大臣也自然以得到此花为光荣。 

  太平花在今门北京仍留有后代,如欲观赏,可到中山公园。只是山干长年在北打牛长,已非如桃四出的繁盛妍艳原貌了。 

    

  恭王府夏日纪事 

  (原载《热爱北京的100个理由》) 

  当代·冯不二 

    

  二十余年前,我所在的单位设在北京前海后海之间的一座旧王府——恭王府内。那时我还是单身,无拘无束,索性就住进了王府。 那座庭院叫做天香庭院,我提着随身衣物进去的时候恰值春末夏初。北方春天来得迟,庭院里还是一片新绿,夹杂在新绿间的是院子里、房顶上一人高的枯黄宿草和建筑物多年失修的老绿漆色。庭院的正房名叫“锡晋斋”,是一座著名的建筑,是恭亲王收藏他心爱的宝物——西晋陆机《平复帖》的所在,东、西厢房,一名“乐古”,一名“尔尔”,都是恭王收藏碑版字画的藏室。因是收藏字画的院落,所以全部漆成绿色,绿色象水,有防火的意思。据说这个院落“文革”中一直封锢,前不久才开了锁,因此院中的宿草还未清除,东倒西歪的穿山游廊也未得修缮。那时我一个人住在这个院子里,享受着这片绿色,同时也享受着这份凄清与孤寂,经常不自觉地进入《聊斋》境界,幻想着狐仙野鬼的光临。然而美善良的狐仙野鬼并未来过,倒是我经常“扮鬼”,吓得那些夜晚来此谈恋爱的青年们屁滚尿流。 天香庭院南面院落有六丛灌木,旧历五月以后开花,花开串串白色,甜香四溢;花形十字冠顶,肥白多姿。因是去锅炉房打开水的必经之路,花发期间,去欣赏那雍容富贵的姿态,去领受那沁人肺腑的幽香,就成了每天的晨课,往往驻足久久,不忍离去。以后在紫禁城御花园西侧绛雪轩前见一坛这样的花,看说明是太平花,始知自身竟是太平花下的太平人。若干年后,听一位老旗人讲述,才知道太平花原是皇宫禁苑的上林奇葩,难怪北京之大,也只在紫禁城和恭王府见过这种花。朱家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自家上房阶前有两株太平花,取名“太平双瑞”。王世襄先生的一篇文章也说自家西窗外有一株太平花。然而这三株太平花都在“文革”初枯死,那时天下不太平,太平花枯死也是一种象征。朱家晋先生的居处是宽街炒豆胡同的原蒙古博多勒噶台亲王府,其第二代亲王僧格林沁,最为著名;王世襄先生的住所是南小街芳嘉园,出过两位皇太后(包括一位皇后)的“凤凰窝”,即北京人呼作“皇姥姥家”的慈禧娘家旧宅。大约也只有这样的皇亲国戚的宅邸,才能得到太平花这样的内府珍卉。传说太平花原产四川青城山,原名丰瑞花,北宋时贡入汴京,赐名“太平瑞圣花”,紫禁城的太平花,是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时由四川移来。另外,清末的两朝帝师翁同龢也喜欢太平花,恭亲王曾亲折数枝以赠,想来恭王爷所折之花必定是在恭王府这六丛之间的。   仲夏季节,天香庭院里四株参天老槐浓荫四合,连房顶瓦片间也生出密密的高草,厚厚的绿色,仿佛一层屏障,把暑热挡在了院外。院内的陈年枯草已经打扫干净,但新生的草,几场雨后,又长到了一人高。庭院内只有一个小自来水龙头,由于水量充沛,水龙头附近的草长得格外茂盛。每天下午四点后,大家下班回家了,院里静悄悄的,到了这个无人走动的时候,我照例要到水龙头下洗澡冲凉,即便碰巧有人进来,水龙头旁的长草也足够藏身,一向是十分安全的。不料一日正在洗着,听到有脚步声进了院子,急忙关了水龙头,探头望去,一片绿色障目,看不到人影,只听得脚步声音顺着廊子走到垂花门下,停了下来。我缩在草丛里,等了十几分钟,仍不见动静。外面情况不明,忖度或许人家也是来纳凉,若是贪恋这夏日庭院里的静谧,几个小时不走,我当如何是好?当时不知是怎样想的,竟陡然暴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只听一串急促的脚步顺着廊子跑了出去。于是放下心来,重开龙头,细细冲洗,缓缓更衣,然后端一杯凉茶,坐在院中月台的台阶上去欣赏那聒耳的蝉鸣了。整个夏天我都是这样洗澡纳凉,除了这一次闯入者事件外,尽享了深庭长草,高树鸣蝉之乐。   二十多年过去了,原在恭王府内的机构都已迁出了王府,这座旧王府将修饰得规整鲜明,虽不是重现旧日权倾天下的显赫,却也将迎来另一番游人如织的繁华,再也无复荒烟蔓草、寂寞厅堂的景象,只是那里面也再不会容纳居住者的生活,不论是帝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  

  

  

  

  

  

三荐太平花 

  (原载20131115日《开封日报》) 当代·杜政远 

 

    

缘起 

  这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翻阅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时,偶然发现一首题名《太平花》的七言绝句,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那一贯的深沉隽永的爱国情怀: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 

  诗人说他从小离开京师,到头发白了还没有看到收复失地,面对太平花感慨万千。太平花三字引起我的关注,这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还是确有此种花卉的植物概念呢?幸而诗稿中有作者的自注,曰:花出剑南,似桃,天圣中,献至京师,仁宗赐名太平花。啊,我明白了,世上真有太平花这种花卉,原产地在四川剑阁以南,是作为贡品进献到京城(今开封)的,而且由当时的皇帝赵祯(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亲自命名为太平花的。 

  太平花什么模样?是草本还是木本?一定很好看,否则怎么能作为贡品敬献给北宋的皇帝呢?如今的开封还有此种花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市区所有的古老园林,特别是龙亭、铁塔、禹王台3个公园,因为这些地方林木茂盛、琪花瑶草多多。我一处处细心查访,向经验丰富的老花匠请教了解,但没有得到任何线索,花匠们大多摇头说不知,有的还茫然地表示从未听说过,强烈的探索和观赏欲望使我久久无法平静……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000年的夏天我去北京看望年迈的哥哥,当时他在北京的一所大学任古汉语教授,我们在一起闲聊时,也谈到陆游的诗作和太平花,见多识广的哥哥似乎听朋友们说过,北京中山公园内目前还有太平花,而且是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时,从开封移植过来的。他说:这个金海陵王率兵攻入北宋京城(开封)后,便将皇宫里的珍宝、文物抢劫一空,甚至把宫殿上雕刻精美的门窗也运到中都(燕京)安装在自己居住的宫殿上。还将原来宋徽宗建造艮岳从江南搞来的太湖石也都运到燕京来了。现在北海公园小白塔西边那一大片精美的太湖石,都是从开封运来的。由此看来,抢运些太平花之类的珍奇花卉,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这些意外得来的信息,使我按捺不住,为了能亲眼目睹一下太平花的芳容,次日一早我便一个人去中山公园寻访。 

  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原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的地方,故称社稷坛,辛亥革命后更名为中山公园。在亭北的花池中,培植了一丛丛太平花。我到达时,已是9时多,只见一簇簇茂密的花朵挤满枝头,花瓣四枚,颇似桃花,但比桃花俊雅,因呈白色,显得洁净无比,尤其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让人感到清新宜人,气度非凡。 

  站在花池的围栏外边,我久久不愿离去,一方面是洁白高雅的气质吸引着我,另一方面是许多疑团萦绕在我心头:这些花真是从千里迢迢的古都开封移植过来的吗?如果是,具体的时间是哪一年?主使人是哪一位?又是何人把她栽到这里的?金代至今,已近千年,太平花是怎么在此落地生根并繁衍后代而存活下来的?除了中山公园,别处还有吗?面对无语的花,谁能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从北京回来之后,太平花时常在我眼前晃动,我想:作为北宋时期的京都开封,由于多种原因,早已被层层黄土掩埋在地下,如今,躲过一切灾难、幸存在北京的太平花如果能返回开封,那不是天大的奇迹吗?开封的百姓该多么疼爱她呀?如果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北宋皇宫的遗址——龙亭公园,游客会把她包围起来拍照……太平花的人文内涵会超出花本身的价值多少倍啊! 

  想到这里,我拿起笔,展示稿纸,连夜给报社写了一篇文稿,题名《太平花》,寄给了《汴梁晚报》。3日后,该报在《花鸟虫鱼》版全文刊载,日期是20001222日。   

  

   

  《太平花》一文见报后,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文章缺乏说服力,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只是道听途说,你说是太平花,她就是太平花吗?你说是从开封移过来的,有什么证据?仅凭陆游的一首诗和北京一些人的议论,可靠吗?再说,把太平花从北京移回一些到开封来,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办得到的。 

  2001年春节期间,我再次去北京探亲访友,有一天,去京城有名的文化街玻璃厂闲逛,在一片卖旧书的商店里无意间发现一本书,名叫《北京名园趣谈》,买回去一翻,竟发现一段关于太平花的描述。原文如下:太平花的故乡在剑南(四川剑阁以南),到了宋朝作为贡品运入宋都汴梁,种植御花园中,宋仁宗赵祯命名为太平花。金兵攻破汴梁后,太平花被劫到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时,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全被焚毁,只有长春园中幸存两丛。1886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了排云门前。到了清末,由于慈禧和隆裕两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常以太平花赠给王公、大臣,北京城里官家私宅才开始有了太平花。北京城里的太平花,由于是多年丛种,生长缓慢,干细如指,不易成树,所开花朵也逐渐演变成了单片小白花。然而,太平花仍不失当年姿色。 

  《北京名园趣谈》一书,其资料来源主要是依据金梁先生有关北京园林史料的抄本。金梁在清宫内务府任职多年,对宫中生活、典仪甚是熟悉。 

  从上述情况看,关于太平花的来龙云脉应该是真实可靠的,现在就缺照片了。 

  为了能得到一张太平花的照片,20025月中旬,也就是太平花花期时间,我又专程赴京,在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寻找太平花。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我们按原定线索寻觅未得,后来在皇城根遗址找到几丛,而且花旁还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写着太平花的中文名字和拉丁文学名(见左图)。北京市民很喜爱太平花,不仅花好看,名字也喜庆,还有人说,若不是丛栽,太平花的枝干可能会粗一些,说不定能长成大树。 

  人证、物证齐全,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了吧! 

  我满心欢喜,连夜又写了一篇推荐的文稿,名曰《重寻太平花》。报社的同志非常支持,全文并附上太平花照片刊登在2002618日《汴梁晚报》上。我的一些好友见报后纷纷打来电话,祝贺我完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大事情。 

    

   

  再荐之后,恍然间,过去了11个年头,直到2013年的今天,我怎么也抹不掉对太平花的惦念:特别每年秋天菊会来临,一见到菊花,我就想起了太平花;春天禹王台大庙会,我去时,一看到满园的樱花,又想起了太平花;夏天到铁塔公园,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触景生情,也想起了太平花;冬天大雪纷飞之际,我到龙亭梅园踏雪寻梅,一见到在雪中绽放的梅花,更想起了太平花;尤其今年,开封菊会升格为国家级菊花文化节,还专程送两万盆菊花赴北京布展,这使我对太平花的思念之情愈加强烈! 

  生活是个大课堂,我一直在这个课堂里接受教育。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开封的各方面工作突飞猛进,咱们这座古城日日换新颜、处处动人心,尤其在弘扬宋文化、将开封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上下了真功夫和行之有效的硬功夫。太平花虽然仅仅是打造宋多项举措中的一枝小小花朵,但她的经历却与宋代历史、甚至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如果太平花回归古都开封,特别是她能花枝招展地出现在龙亭——宋皇宫遗址上,那该是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一件大喜事呀,她会激动地向世人宣告:我,太平花到家了,回到阔别千年的开封了。从今往后,在和谐幸福的家里,太平常在,花满人间!”她会激动地高声唱起歌来:千年不倒太平花,古都开封是我家,永与乡亲同相爱,太太平平享年华。 

    

  传说中的太平花重回开封安家啦 

  (原载20140515日《东方今报》) 

  当代·苏可文 

    

      56下午,开封市文物公园研究所的程玉长所长,带领记者参观了龙亭公园里今年春天研究所刚从北京引进栽植的太平花。记者一开始就觉得太平花这个名字特别好听与好奇。程玉长饶有兴趣地说,这个太平花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和不平凡的经历。 

  故事缘起于开封市的一位知名学者杜政远老人。十多年前的一天,他翻阅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时,偶然发现一首名为《太平花》的七言绝句,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那一贯深沉隽永的爱国情怀: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诗人说自己从小离开京师,到头发白了还没有看到收复失地,面对太平花感慨万千。太平花三字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还是确有此种花卉呢?幸而诗稿中有作者的标注:花出剑南,似桃,天圣中,献至京师,仁宗赐名太平花。杜政远明白了,世上真有太平花这种花卉,原产地在四川剑阁以南,是作为贡品进献到京城(今开封)的,而且是由当时的皇帝赵祯(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亲自命名为太平花的。于是,杜政远老人对太平花的情结一直魂牵梦绕,找遍开封市各大公园和民间都没有见过太平花的影子。后来,他几次去北京探亲访友时,也没忘记寻找太平花,最后终于在中山公园里见到了金代海陵王迁都北京时从开封移植过来的太平花。他曾三次撰文分别在《汴梁晚报》和《开封日报》上呼吁太平花应回归开封安家,让太平花这一美丽神奇的花卉在古都开封重放异彩。此举于201312月得到时任副市长陈国桢的重视和批示,将这项光荣的重任交由市文物公园局来完成。 

  程玉长所长在2013年年底积极做出了太平花的引进与繁殖科研课题的完备提案,经文物公园局领导研究批准后,研究所为了抢抓春季有利时机,迅速派人多次到北京实地悉心考察、选种、协调和运输,最终于20143月初从北京引进太平花数百株。分别种植在龙亭公园、汴京公园、禹王台公园内,圆满完成太平花的引进任务,为下一步的繁殖培育等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程玉长所长不辞劳苦,曾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到各单位认真查看太平花的浇水和生根发芽情况,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各公园内栽植的太平花均长势良好,有望当年移植当年开花。届时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将可以大饱眼福,一睹昔日宫廷御花园里太平花尊贵高雅的芳容! 

    

  莫教名花醉太平 

  当代·柴米油盐 

    

  冷眼春花斗芳妍,落红深处银雪翻。 

  玉蝶亭立窈窕枝,清风舒袖香逸远。 

                               ——《太平花》 

           

  暮春,万花纷谢。在北京皇城遗址公园中段,有几丛一人多高的灌木,花开正旺。在那摇曳的枝条上缀满了白色的淡雅的花朵。远看洁白轻灵,如瑞雪飘飞;近看三五成簇,排列有序,如玉蝶亭立。微风吹来,阵阵幽香。 

  有人说这花叫香附、也有人说叫太平花。香附是药材,我见过,肯定不是。太平花?似乎又喻含着太多的人文色彩。按中国人的习惯这白色的花怎也无法和太平联系在一起。后在公园内遇到一位花工,相告叫太平花。 

  这是个有故事的花,当我读过一些文字后,更坚定了这种看法。太平花的背后,有着征战,有着烈火,有着皇权,有着祈望,也该有着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轶闻趣事。  

  太平花,原名丰瑞花、瑞圣花、太平瑞圣()花。 宋代学者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中记载:瑞圣花,出青城山中……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国琳为益之年,绘图以闻,更号瑞圣花。公元965年,宋灭后蜀,蜀后主孟昶被俘,太平花从成都移植汴梁(今开封)。有记载天圣中(1023年)献至京师,仁宗赐名太平瑞圣花。 

  北京的太平花,据说是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时,从汴梁移植来的。元、明时,京郊的太平瑞圣花被移植到皇城御花园中。清初,又把它移植到畅春园和圆明园里。因嘉庆帝去世后,谥号仁宗睿皇帝,字跟字同音,为避讳,道光皇帝下令去掉太平瑞圣(盛)花的瑞盛两字,叫太平花,并沿用至今。同一种花卉由两位皇帝赐名,这在历史上大概也属绝无仅有。 

  一本《北京名园趣谈》(此书主要依据在清宫内务府任职多年的金梁先生所著北京园林史料抄本写成)的书,记载了一段关于太平花的迁徙史。太平花的故乡在剑南(四川剑阁以南),到了宋朝作为贡品运入宋都汴梁,种植在御花园中,宋仁宗赵祯将其命名为太平花。金兵攻破汴梁后,太平花被劫到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时,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全被焚毁,只有长春园中幸存两丛。1886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了排云门前。到了清末,由于慈禧和隆裕两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常以太平花赠给王公、大臣,北京城里官家私宅才开始有了太平花。 

  据说,作家茅盾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就种有太平花;尤其 是在五月中下旬太平花盛开时,叶色碧绿,花色洁白。而且太平花具浓香,使茅盾故居内满院清香康有为二女康同璧,这位建国初期,被毛泽东称为妇女解放支那第一人的名人,在北京狮子胡同的住宅里,也种有太平花。这花是宣统(溥仪)陛见康有为时所赐。 

  这两年,我曾在北京故宫的御花园绛雪轩门前、北海白塔前的小山坡上、 

  中山公园南门西墙内、皇城遗址公园中段见过太平花,这些花大概都是四川青城山太平花的后代了。 

  太平花从四川都江堰青城山,辗转五代后蜀王宫(成都)和北宋京都汴梁(开封),最后落脚京城故宫,虽被封建王朝禁锢了千年之久,看尽兴衰荣辱却始终如一位风姿卓绝的佳人,受宠而不骄横,落凡而不入俗,依然保留着南国丽人的清越,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独自淡然,优雅地注视着匆匆过客,微笑着面对京华烟云,大隐于市中。 

  历史上,太平花曾牵动了诸多文人墨客为其赋诗填词,撰写文章: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一首题名《太平花》的七言绝句:扶床踉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作者面对国家危难,心中悲愤无法宣泄,只好泪痕空对太平花以表达其深沉隽永的爱国情怀。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时,·一八事变爆发,太平花下无太平,面对国难,张恨水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写作思路,在小说中加入抗战内容。后来他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说: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  

  季羡林老先生在《大觉寺》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他与大觉寺的因缘,尤其对寺内的太平花难以忘怀。文中写到:此时玉兰已经绿叶满枝,不见花影,而对面的一棵太平花则正在疯狂怒放,照得满院生辉 

  更有于右任、李启明先生寻访太平花的佳话:抗战时期,于右任先生曾多次去青城山,亦曾多次慕名寻访青城山太平花。当1943年春夏之交,于右任先生第三次游访青城山时,曾在其组诗《青城纪事诗》中不无惋惜地写到:名山名卉知名久,不见花开醉太平。并在诗后注明:“‘醉太平为山上名花,余三至未见。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都江堰市地方文史学者李启明先生自述:他年轻时读范成大、陆游等人的诗歌,了解到,在宋代,青城山中有一种名花叫太平花。但是,若干年来,青城山已经不见此花踪影。后来,李先生在读徐珂的《清稗类钞》时,又了解到此花尚存于北京故宫。为此,他曾三上北京,三次到故宫寻访此花。第一次未能见到,时间在1950年。第二次,是1985年,在董寿平先生指引下,才在故宫绛雪轩前的花台上见到了太平花。第三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又在张通杰先生陪同下,到故宫再次得见此花。李先生以年近八旬之身在绛雪轩前伫立良久,怅惘之余,感慨系之:欲移植回里,殆非余力能办,望望离去。为此,他连赋诗词四首,反复咏叹,感慨之情,溢于言表。兹引其七绝一首,以饷读者:名花生长本青城,流转兵戈滞北京。欲共携归归未得,卿须怜我我怜卿。 

  千百年来,太平花在遥远的北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演绎着帝王奢望太平的梦想。述说着百姓对祖国的热爱和太平盛世的期冀。有人说太平是道家哲学理想。四川青城山是我国著名道教发祥地之一,将青城山的奇花冠以太平是不无道理的。历史上国人已将太平演绎得淋漓尽致,翻开辞典,什么天下太平、天下承平、天平地成、太平鼓、太平经、太平车……比比皆是。早在两千多前的《吕氏春秋大乐》就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之说。仁宗、道光皇帝为花赐名,奢望太平盛世,百姓又何尚不祈望大治之世,尽享天下太平?花运虽系国运,但又怎能福佑天下太平?勿使弱花饰太平!莫教名花醉太平! 

  看过了万千风景,穿越了万千世相,在我们转身的瞬息,千万朵祥瑞的太平花已融入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在温润的阳光里编织着自己崭新的故事,与天下百姓共浴盛世和煦! 

    

太平瑞圣花名实小考 

当代·王克明 

    

  宋范成大《太平瑞圣花》诗云:“云外扪参岭,烟中濯锦洲。密攒文杏蕊,高结彩云球。百世嘉名重,三登瑞气浮。挽春同住夏,看到火西流。” 

  太平瑞圣花,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为:太平花,别名太平瑞圣花、丰瑞花、北京山梅花、常山、绢毛山梅花等。宋代以来,作为宫廷珍品名卉,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见《故宫太平花家乡在青城》)。本文根据《益部方物略记》中的记载:“然有数种,差小者号宝仙,浅红者为醉太平,白者名玉真。”,对照现在的花卉种类和名称进行研究,有一些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宋祁(9981061)《益部方物略记》记载:“瑞圣花,出青城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开①,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凡阅月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国琳②为益之年,绘图以闻,更号瑞圣花。然有数种,差小者号宝仙,浅红者为醉太平,白者名玉真。成都人竟移莳园中,以为尤玩。赞云:众跗聚英,烂若一房;有守绘图,厥名乃彰;繁而不艳,是异众芳。”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北宋初年,“程蕴之知成都府日,绘(太平花)图以奏,更名曰太平瑞圣花。”陆游《太平花》七言诗:“扶床踉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诗序:“花出剑南,似桃,四出,千百包,骈萃成朵。天圣中(公元1023年),献至京师,仁宗赐名太平花。”另据有关资料,太平花早在五代时期即被移植到后蜀王朝宫中。公元965年,宋灭后蜀,俘蜀后主孟昶,太平花从成都移植到汴梁(今开封)。宋祁《益部方物略记》原著原是有绘图的,可惜原著无存,经转载后已经无图了。自仁宗赐名的天圣中(公元1023年)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了。 

  太平花在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网址:http://www.nature-museum.net/)里属于被子植物门/木兰纲/蔷薇目/蔷薇亚纲/蔷薇目/绣球花科/绣球花亚科/山梅花族/山梅花属/太平花系/太平花( Philadelphus pekinensis )。为落叶灌木,叶对生,长椭圆形,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冠乳白色,花瓣四枚。两处描述相近。分布于四川西部、山西、河北和辽宁等。 

  太平花是青城山民移植山上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种,经多年培育后,形成的几种园艺花卉。早在唐时,就被“成都人竟移莳园中,以为尤玩。”同时也为它们取了几个诗意悠长的花名。这几个花名也折射出其出生之不凡。 

  一、关于“玉真” 

  《益部方物略记》中提到的太平花“有数种,差小者号‘宝仙’,浅红者为‘醉太平’,白者名‘玉真’。”其中的白者“玉真”应该是天圣中被“献至京师,仁宗赐名太平花”,现在也被大家呼之为“太平花”者。这“玉真”之名就取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妹玉真公主。     

  据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载,玉真公主字持盈,生于武则天后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卒于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新唐书·诸帝公主》载:玉真公主字持盈,始封崇昌县主。俄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天宝三载,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知至意,乃许之。 

  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与其兄唐玄宗李隆基同为窦氏所生,自幼母亲被害,兄妹关系亲密。玄宗继位后,玉真公主得到的恩宠自然非比寻常。两位公主出家为道后,玄宗曾冒着大臣们的谏疏,为两位公主建道观。安史之乱,玄宗避难蜀地,玉真公主随行西蜀。也就在这一时期,她来到道教圣地青城山。杜光庭《青城山记》载:玉真公主,肃宗之姑也。筑室丈人观西,尝诣天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游谒五岳,寓止山中。就拜灵峰于宝室洞前,有仙云五色,元(玄)鹤翔舞焉。清代咸丰年间,在上皇观出土铁鼎一尊(现存古堰景区伏龙观内),重逾千斤,八条飞龙各具神态,是一件铸工精湛的文物,据考,为玉真公主祭祀遗物。 

  玉真公主在盛唐时期的政坛和文坛上都颇具影响力,在青城山修道者中,也是仅有的贵为皇亲的人物,清代状元骆成骧《青城山》诗云:玉真呜凤去悠悠,花蕊惊鸾不可留。将青城山“繁而不艳,是异众芳”的名花命名“玉真”,可谓实至名归。 

  二、关于“醉太平”和“宝仙” 

  “宝仙”和“醉太平”似乎是绣球花族中的两个品种。 

  绣球花,在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为:中国绣球,别名斗球、八仙花、八仙绣球、草本绣球、常山、粉团花、蓝绣球、紫阳花等。在CFH分类系统中,绣球花属于绣球亚科/绣球属。 

  绣球花与太平花在植物分类系统里同属“蔷薇亚科”,在植物形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有相同的别名“常山”。而常山是绣球花与太平花共同父系的另一子系名。千年前的宋祁认为它们是同类中不同的“数种”,是可以理解的。 

   “醉太平” 

  根据《益部方物略记》“浅红者为醉太平”的描述,我们在山梅花族中查不到有浅红者。然而,根据该花“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凡阅月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的描述,我们可以在“山梅花族”的父系分支“绣球花亚科”中找到对应花种。同样是花开四出(四个花瓣),与桃花类似,同样是春夏季节开花,花期长达一月。与太平花“玉真”相比,“绣球花亚科”的子系“绣球花族”中矮小的落叶灌木绣球花,在宋代人们的眼里,就是同类中的不同种,与下文即将介绍的“宝仙”一并,仅仅是植株“差小者”而已。而“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更像是对绣球花的描述。 

  绣球花的品种繁多,而浅红色的花种正是绣球花的代表。青城山白云溪旁有山名太平,山下有太平场。这里在唐以前的北齐时期曾经是齐基郡的邑地,这个太平场在唐代还是川西地区的三大“草市”之一,贸易往来热闹非常,十分有名。太平花之名也许正与她的发现地太平场相关,而她那粉红的花簇在绿叶映衬下正似贵妃醉酒秀色诱人。“醉太平”之名既能与她的产地相契,更能显得品味十足,身世不凡。宋词的词牌名之一“醉太平”或许就出自这诗意盎然太平花。 

  “宝仙” 

  “八仙花”是绣球花最常见的别名之一。更有将八仙之名具体而指绣球花中,“数十跗共为一花”而中间为花蕊,仅边沿开出八朵花瓣(不限于八朵)者。这一品种是属于绣球花族无疑,但与“醉太平”相比又有完全不同的花姿与品格:谦谦内敛,风姿绰约,飘飘欲仙,是绣球花中的极品。 

  “八仙”者,“宝仙”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语言传变形是常有的事,比如将从前的“道观场”传为当今的“大观场”、将以前的“蚕崖关”传为“茶关”,再传为“查关”等(见《灌县志》相关章节)。之所以有“绣球”和“斗球”之名,亦同此理。一般而言,知道“八仙过海”“醉八仙”故事者比较普遍,而知道“宝仙洞”“宝仙九室之天”者却乏有其人。所以,将“宝仙”传为“八仙”,一音之转实属正常。“宝仙”即指“宝仙洞”、“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是道教天师张陵斩妖擒魔,首弘道法的道场,也转意为修真得道的神仙。将丰瑞花中的极品,名之为“宝仙”是要让它沾上道家的仙气。丰姿绰约,虚无缥缈,似真似幻,仙女一般的奇花,也只有“宝仙”之名能与之匹配了。 

  古人取名比较考究,历史上能为奇花异卉、佳山胜水命名者,一般都有比较高深的学问,或具要津,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宿儒名流。儒雅夫子,闲来游山访胜,名花异草,带笑以观。题诗命名,务使饶有仙气,攀龙附凤。能依附公主、神仙之名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综上可知,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中记载的出自青城山的太平瑞圣花的三个花种,其一为绣球花亚科/山梅花族中的太平花。另外两种为绣球花亚科/绣球花族中的浅红色绣球和八仙花。 

  据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志龙介绍,当前,山梅花属与绣球花属在都江堰市及青城山一带山区,有多个野生原种生存。 

    

  王克明(1964   ):地方文史学者。四川都江堰人。1982年参军入伍,转业回灌后开始研究都江堰历史文化。作品见于《人民军队报》《兰州日报》《青城文荟》《成都日报》《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等报刊。先后参与编撰《都江堰百年档案记忆》《都江堰市文史资料》《古城遗韵》《“5·12”都江堰地震备忘录》等多种图书。现供职于都江堰市档案局,系都江堰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