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专题协商情况的报告

时间: 2017-10-17 来源: 点击量:

  10月26日,市委书记卢胜就《中共都江堰市政协党组关于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专题协商情况的报告》作出批示:宗教文化(儒、佛、禅)也是我市难得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全域旅游,提升旅游名城的“名”有益。请小平同志继续牵头,李可、小峰、袁明、周俊同志配合,统战(民宗)部门为主,一是做好相关规划。二是收集相关寺庙的正当需求(建议)。三是规范好相关活动。其中,要把握好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向上的请示汇报,把诉求按计划、进度真正落实到实处,把旅游价值体现出来,把相关的禅修等活动纳入正常管理轨道。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围绕市委十四届六次全委会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委西控战略,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围绕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做成都市绿色发展示范区总体思路,按照《市政协2017年工作要点》工作安排,于今年3月启动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专题协商工作,经过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座谈交流等阶段,历时6个多月,提出了一些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现将专题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准备情况 

  (一)成立课题组 

  学习借鉴成都市政协的经验做法,成立了由市政协周中国副主席牵头负责,文史学习和民宗联谊委员会具体承办,特邀我市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学者市民宗局、文广新局、旅管委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的专题协商课题组。 

  (二)制定工作方案 

  课题组对全市主要佛教场所开展了实地走访,在初步了解我市佛教文化资源基本情况和挖掘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专题协商会筹备工作方案》,对课题任务进行了分解。《方案》明确了本次专题协商的指导思想、调研重点、实施步骤和专题协商会初步方案,为有序开展专题协商奠定了基础。 

  )外出学习考察 

  为学习借鉴外地在挖掘宗教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组织赴海南省三亚市、保亭县和定安县,就当地挖掘开发宗教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的经验做法进行学习考察,并向市委提交了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强保护与传承开展宗教文化资源调查讲好禅修故事进行项目包装和开发高点定位开发目标等建议 

  走访调研 

  市政协领导先后多次带领课题组成员,与大观镇、青城山镇相关负责人一起实地走访普照寺、灵岩寺、般若寺、天国寺、泰安寺等,详细了解我市佛教文化资源及挖掘开发情况,现场开展座谈、查阅相关资料,与相关单位负责人就挖掘开发工作开展了交流讨论 

  撰写调研材料 

  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研究方向,通过集体视察、外出考察、个人走访、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思考,撰写了《都江堰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思考》、《挖掘开发宗教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宗教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的报告》、《关于加强我市佛教文化发展促进旅游的建议》、《关于佛教文化印记保护利用的建议》等多篇调研材料,提出了30余条意见建议。 

  二、专题协商情况 

  927日,市政协召开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专题协商会。市政协主席丁小平,副主席严代雄、周中国,党组成员闵云万,秘书长岳艳出席会议。市政协办公室、委联委、研究室、各专委会有关负责人以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市政府副市长袁明,市委办、市政府办、民宗局、旅游局、文广新局、发改局和灌口街道、大观镇有关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赵文侨、王国平、宋兴波、释果正等4名部门专家、佛协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市政协文史民宗委负责人通报了本次专题协商前期工作准备情况和初步调研成果。市民宗局、文广新局、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分别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就恢复与保护佛教文物古迹、开发佛教文化产业、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强佛教文化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发言。与会市政协委员和部门专家、佛协代表分别就如何挖掘开发我市佛教文化资源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主要建议如下: 

  (一)关于加强佛教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建议。1. 整合水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共同发展。将开放的佛教场所统筹规划,并根据其地域和具体实际情况赋予其功能定位,实现各寺院资源共享、互动补充,形成大青城佛教的格局。2. 科学进行功能分区,在规划建设中应注重佛教文化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注意处理好佛教文化旅游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规划好各寺的特色特点,避免千寺一面。3. 坚持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建设禅意小镇。规划建设以青城山、灵岩寺为核心的禅修体验中心。4. 规划建设佛教文化旅游区步行、骑行和旅游观光车线路。打造以普照寺、灵岩寺、般若寺、泰安寺、天国寺、团林寺、圆觉寺、白云寺、观音寺为旅游节点的佛教文化旅游线路。5. 在佛教文化旅游地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川西文化特色的民宿、酒店、茶艺馆、手工艺术体验作坊等,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6. 由于佛教团体、佛教场所属自养组织,经济实力强弱不一,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建议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帮助,促进寺院发展。 

  (二)关于加强佛教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1. 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希望地方政府增加保护经费投入。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做到开发不忘保护,实现双赢。3. 在大力发展道文化的同时,加大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让不同宗教文化在我市都能共同繁荣发展。4. 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将佛教观光游、佛教生活体验游、佛教朝觐游、佛教节庆庙会游、佛教生态游、佛教研习游等有机整合,开发不同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5. 对佛教的音乐、武术、养生等产品进行提炼包装,吸引社会资金介入开发。6. 将禅境、禅意、禅修最大限度的生活化,增强它们与游人康养内在需求、体验的关联度,建设灵岩山采气场 

  (三)关于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议。1. 在我市对外开放寺院建设停车场、汽车充电桩、自行车停车点、公共卫生间、残疾人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或旅游咨询点、外币ATM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2. 对寺院内外的强(弱)电装置、环卫设施、休息桌凳等进行完善和风貌改造,使之与寺庙建筑风格相协调。 

  (四)关于规范佛教文化旅游管理的建议。1. 要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到景点和当地财政的收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使各方的合法权益都要得到保障,形成共同抓旅游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景区持续健康发展2. 旅游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权责,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旅游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增强对景区和游客的服务功能,提高监管能力3. 加强佛教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 

  (五)关于加强佛教文化旅游营销宣传的建议。1. 通过各种媒介(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微博、微信等)对我市佛教文化进行宣传,特别是针对佛教文化受众面广的东南亚地区和港澳台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影响力。2. 构建都江堰市佛教文化信息平台,特别是移动端APP(微信微博等)建设,利用电脑或移动设备(IPAD、手机)远程展示寺院文旅活动3. 通过国内外相关搜索引擎(百度、雅虎和相关旅游网站)宣传我市佛教文化及相关历史名胜古迹。4. 各寺院开展自身特色活动如组织普照寺梵呗乐团赴国外演出,利用佛教文化研习、成都普照文化中心、普照书院等交流平台加大宣传。 

  三、我们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和专题协商,市政协认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在宗教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形象提升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年来,大家对佛教文化旅游关注度不断提高,佛教文化已成为景区文化的一项重要支撑,为促进旅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我市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研究滞后、规划缺失、配套不够完善、佛教活动世俗化、营销不够到位等系列问题,为促进我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传承都江堰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立足成都市西控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围绕我市发展总体思路,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纳入全域统筹规划,实现我市佛道融合发展 

  1. 将全市佛教场所纳入全域旅游统筹规划,把佛教文化旅游作为我市全域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路通达、标识指引等公共设施配套方面统筹规划建设,使我市的旅游内涵变得更加丰满。 

  2. 对我市已开放8所佛教场所的佛教文化资源及其挖掘开发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梳理,遵循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相融互补原则,按照整体规划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挖掘开发方向;注重代表性和整体性协调发展,实现全域联动,整体推进,形成我市佛教文化集群影响力。 

  3. 有机整合我市道教、佛教文化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实现佛道共荣的宗教旅游发展新格局。借鉴中国道教文化节长期落户我市青城山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国内、国际佛教文化节会活动在我市开展。 

  (二)提升文化建设品质,增强我市佛教形象吸引 

  1. 佛教建筑及装饰要保持佛教历史建筑风格,体现佛教场所应有的神秘、庄重、肃穆等;文化建设要坚持佛教文化的原真性和严肃性,一匾一联都应做到布局合理、内容严谨、形式讲究;规范日常管理,言行、仪式、活动应符合佛教规范,体现法治宗教。 

  2. 丰富佛教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强化宗教仪式感。引导佛教场所有序开展传统佛事活动;主动适应当前新的健康生活理念,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禅修、内观、禅茶研习、禅乐雅集、佛经抄录、禅诗吟咏、禅画摹创、朝觐徒步、国学讲习等佛教文化活动,扩大信众、游客的参与度。 

  (三)加强佛学教育培训,增强我市佛教场所内在吸引 

  1. 建立和完善佛教教职人员佛学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佛学水平,熟谙佛教规范,提升我市佛教队伍对外交流的整体形象。 

  2. 建立佛教代表人士培育长效机制,着力培育对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僧大德,使我市佛教代表场所产生有仙则名的人气聚集效应。 

  (四)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我市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区 

  1. 支持开放寺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规范引进文化项目,促进适旅发展。 

  2. 建设普照寺佛教文化体验区。支持普照寺在我市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发展格局下,主动融入青城山国际康养目的地建设,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打造集佛教养生、佛教论坛、禅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体验区。 

  3. 打造灵岩山国际禅文化小镇。恢复灵岩寺历史文化建筑,完善寺内建设,高起点重新对外开放;主动适应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高水平运行灵岩书院;依托灵岩寺、灵岩书院等引进文旅项目,以灵岩山为主要载体,打造集禅文化核心展示区、禅文化研习区、文旅度假区于一体的灵岩山国际禅文化小镇。 

   

   20171017日